本文收录于专辑#姚燕永@粤东野语#恒富配资
“蕉岭县长——越做越屙㞎。”这是一句客家地区颇为流行的歇后语。熟悉它的人听了往往会心一笑,不了解的人则一头雾水。也许有些人会猜:它是骂某个蕉岭县长的吧?是,但又没那么简单。如果了解歇后语的来源和屙㞎一词的含义,或许会恍然大悟;当然,如果再深入探寻,或许还能触摸到更多历史意蕴。
这句歇后语出自一个民间传说:从前,梅州蕉岭县有个县长,无德无才,贪财好色,成日饮酒作乐、不理正事,导致全县经济倒退、民不聊生。老百姓都骂他是“屙㞎县长”。他是外地人,不明白屙㞎是什么意思,便询问下属。下属不敢直说,只好支支吾吾回答:屙㞎在土话里表示极好。县长听了十分高兴,以为老百姓真的很喜爱他,便召集所有下属训话:“本人自任县长以来,风调雨顺,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有口皆碑,都赞我是屙㞎县长……”话未讲完,下属们哄然失笑。他以为自己的训话受到欢迎,便越讲越起劲:“本官过去做得十分屙㞎,保证今后会越做越屙㞎!”下属们听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县长却还蒙在鼓里,摸着小胡子洋洋自得地跟着大笑起来……此事广泛传开后,便产生了一句歇后语:“蕉岭县长——越做越屙㞎。”(参见罗迎新著《梅州传统民俗风情剖析与鉴赏》、谢栋元著《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
那么,屙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构成来看,它由动词屙和名词㞎组成。屙的基本义是排泄大小便。南朝顾野王撰《玉篇》曰:“屙 乌何切,音阿。上厕也。”这也是屙字目前能检阅到的最早记录。唐宋时,屙字使用渐繁,但多见于佛教著作和医药典籍,如唐法琳编《慧文正辩佛日普照元叟端禅师语录》载:“我且问你,著衣吃饭,屙屎送溺,行住坐卧,见闻觉知,且阿那个是你自家主人翁?”北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云:“师曰:‘我遮(同这)里一屙便了,有什么卓卓的的?’”又如宋代唐慎微编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四十五云:“又取和米煮粥饲狗,去屙。”卷八十三曰:“伏炼五金为泥,生能堕胎,主疗屙疥。”明陈士元辑《古俗字略》卷之七“俗用杂字附”说:“矢溺曰屙。”说明屙字最早为民间口头使用的“杂字”,上不得大雅之堂,所以在正史或文人诗文中几乎见不到;而佛教基于“不净观”、医家出于“直陈病痛”等原因不避屎尿屁等俗字——佛门子弟为破执念甚至故意把“屙屎送尿”等写进偈语,如北宋禅师释清远作有《偈颂》112首,其三十六曰:“二时展钵开单,逐日屙屎送尿。”直到元明之后,随着杂剧、传奇小说等兴起,屙字才得以较广泛使用——不过,正统文人的诗文中仍罕见。
㞎字比屙字出现更早,但其义古今完全不同。传为西汉焦赣所撰术数典籍《易林》“大壮”篇载:“江河淮济,盈溢为害,㞎被其癞,年困无岁。”其意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洪水泛滥成灾恒富配资,使大地遍布疮痍,百姓连年困苦无有宁日”;其中之㞎通疤。唐宋之后,㞎则指某种器物,如北宋邢炳撰《尔雅疏》云:“柣谓至之㞎。”而柣是“别门户上下及两旁之木名也……门限也。”也就是说,㞎为门槛类物件。明清时还有“瓦㞎”“酒㞎”“漏㞎”等等说法。然而,㞎的这些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据《汉典》解释,如今它只有两种意思:一是“<方>,㞎㞎,屎,粪便(幼儿用语)”;二是“<方>,量次。堆,次(用指粪便)”。民国之后,㞎的字义发生如此大变化,也许只能用神奇来形容。
查古今工具书可知,屙㞎无疑是现代词汇。其基本义为“拉大便”。不过,在客家话中,它更多用于指“拉稀屎”“糟糕”,“用来形容某人做事差劣、糊涂、马虎、倒台”。那个蕉岭县长不知道屙㞎是这个意思,所以才会被属下误导闹出大笑话来。
客家糍粑
对客家话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会问:屙㞎的写法是否正确?因为在客家词典中,有的写作屙粑,有的写作屙疤,还有的写作屙巴,等等,显得比较混乱。我为何选定屙㞎呢?主要原因是:粑,无论古今都指“粮食捣碎做成饼状蒸熟的食物”,如粑粑、糍粑、糖粑等等。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其六“闺阁”云:“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辰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遇早,粑粑油饺一齐吞。”现在客家人逢年过节也经常打糍粑。而疤则与疾病有关,《康熙字典》曰:“疤 《集韵》邦加切,音巴。筋节病。又《正字通》疮痕曰疤,本作瘢。”其基本义为:1.伤口或疮平复以后留下的痕迹:伤疤,疮疤,疤痕;2.器物上像疤的痕迹:坛子磕了一个疤。至于巴,《说文解字》说:“虫也。或曰食象蛇。”意思是说巴为一种虫名。其引申义包括挨着、紧贴、靠近等,并由紧贴再引申出粘结、粘住等意;另外,人们还把贴近、依附、讨好有权势的人称做巴,现代汉语里叫巴结。如《红楼梦》第46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恒富配资,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这里的“巴高望上”就是巴结高位者好往上爬。显然,粑、疤、巴都与粪便无关。而㞎则不同,自其系列古义消失后,在各地方言中约定俗成地用于指粪便。因此,称拉大便或拉稀屎无论是屙粑、屙疤还是屙巴都是不恰切的。
客家话中,与屙㞎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还有好几个,如屙痢肚、屙痢泄肚、屙脓刮血等等。这些词的基本义均为拉肚子、腹泻,只不过表示的程度不同,其中,屙痢肚轻些,屙脓刮血最严重。说起来,我们的祖先蛮厉害的——他们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不知道引起拉肚子的原因很复杂,特别对细菌、阿米巴之类的一无所知,但很早就观察到了拉肚子的多种症状并分别命名。其中,宋以前即有肠澼、赤白沃、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 同时,古人还试验出许多对症疗法,如汉张机撰《注解伤寒论》卷第六中载:“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意思是“患少阴病,出现腹泻且大便中带有脓血的情况,可采用针刺之法治疗”。再如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卷二“附方”中有“治霍乱腹痛吐痢”的方子:“取桃叶三升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温二服。”如此等等。可见客家话屙痢肚、屙痢泄肚、屙脓刮血等词语皆有所本且源远流长。不过,现在客家人使用这些词语大多也已脱离原意,主要用于表示某人做事像拉稀一样污七八糟,或指责某人言行不一、言而无信就像拉痢一样糟糕,如:“佢真系屙脓刮血,讲定秋晡日送钱来救命,谁知等到今下天光哩鬼影都么见!”(他真是糟糕透顶,讲好了昨天送钱来救人命,谁知道等到今日天亮了都还没见人!)
有因方有果。回到本文开头:如果问那个蕉岭县长落得“屙㞎县长”名号冤不冤,答案自然是一点都不冤。因为其所作所为实在差劣不堪。然而,“蕉岭县长——越做越屙㞎”一语之所以流传下来并不断被使用,还有深刻社会原因:长期以来,与那个蕉岭县长相同或类似的官员并没有绝迹,有的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譬如,《新京报》2024年5月26日报道:“近3个月来,10个县委书记任上被查”,他们分别是: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委书记王廷洪、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委书记李作明、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委书记袁尚凯等等。这10个县委一把手之所以被查,无一不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中,有严重经济问题的占大多数。再如,中纪委近日通报:“2018年,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不顾当地实际条件,在缺乏人才、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强行推动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40亩的瑶汉养寿城文旅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16.5亿元,目前实际投资5.4亿元,后因资金链断裂部分项目已停工烂尾,成为‘半拉子’工程,已建成的11栋建筑中有6栋闲置……”而据广西纪检监察网2023年3月24日披露,该项目由该县委原书记邓晓强一手推动,“以借款的名义挪用恭城县城投公司引导资金6500万元给其实际控制的公司,并违规套用旅游产业用地政策,非法侵占870万元土地溢价返还款全部用于他一手操控的恭城县瑶汉养寿城项目。”“为防止部分县领导反对该项目实施,邓晓强千方百计绕开县委、县政府,以四家班子会代替县委常委会,以县委专题会代替政府常务会,营造‘一把手’高位推动、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假象,甚至大肆把‘身边人’安排在县城投公司等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处心积虑为‘私人项目’实施铺平道路。2022年12月,邓晓强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与之类似的还有广西富川县委原书记陈华:2017年,他不顾富川县当时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实际情况,未经充分科学论证且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执意拍板决定在富川县福利镇神仙湖上马“水秀”和“灯会”旅游项目,并擅自决定先进场施工后补办招投标手续。2018年1月,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230万余元。因前期投资风险评估不充分,半年后项目运营入不敷出,陆续停止运营。2019年9月,“灯会”项目因设施毁损严重被拆除,“水秀”项目停止运营闲置。2025年1月,陈华于贺州市副市长任上被查……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众多县委书记、县长中,还有比上述这些人罪行更严重的。
海瑞买肉给母做寿图。豆包AI生成
“州县之治乱,天下之治乱系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是说。翻阅二十四史,我们会发现,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注重县域治理,对治理者即县令或知县的选用尤为慎重,所谓“令为一县之主,一政之善,一民之安,其责皆在令。”(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尽己篇》)因此,都要求一县之长能德才兼备。然而,现实非常残酷,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人性之恶,统治者的愿望基本落空,即使严加督察、重加处罚,仍无法阻止贪污受贿、渎职犯法。最明显的是朱元璋当皇帝时,哪怕贪贿80贯以上就要被“剥皮实草”,仍阻吓不了贪官污吏一茬接一茬冒出来。所以如此,其原因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明清时期均实行低薪酬制,县令或知县的正规收入很难维持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海瑞。他是完全靠合法工资生活的,穷到要亲自种地、老婆纺纱的地步,去街上买了二斤肉给老母亲过寿就在官场传为‘爆炸性新闻’”。二是县官上任都要带一大批随从,他们的薪资绝大多数由县官支付。譬如,康熙十五年(1686)朝廷规定:“外任官员,除携带兄弟、妻子外……同知、通判、州县可以带20人上任。”然而,这一规定往往“在实践中一再被超越。一般知县上任,随行的队伍都有百人之多了。”如此,县令或知县不靠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办法弄钱如何负担得起?这也是明清两代县级官员无一不贪的原因了——“海瑞只能说是极其稀有的动物”。三是县令或知县的位置让他们有条件贪污受贿、为非作歹。因为他们相当于“土皇帝”,集司法、财税、治安等等大权于一身,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便怎么干,老百姓的死活根本不用放在心上。这也是历史上出现那么多“破家县令”的根本原因。(参见张程著《衙门口——中国古代官场图鉴》)
“往事越千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古代县级最高长官权力事实上不受约束或很少受约束的状况已彻底改变。如今绝大多数县委书记、县长由忠诚、干净、有担当的人担任。这是新时代中国不断前进、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的一个重要保证。不过,由于个别干部品行、能力存在问题,加上其拍板决策权所受制约不足,因此,不时会有人(如邓晓强))铤而走险,导致个别县市出现问题。因此,加大力度惩处这些“屙㞎”书记、县长便势在必行。——当然,进一步织密制度之网,对县级一把手的决策拍板权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制约亦迫在眉睫了。
——姚燕永@粤东野语恒富配资
正中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